通知公告:歡迎訪問中國國際養老院院長協會網站!  

安徽多措并举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中国国际养老院院长协会    养老新闻资讯    安徽多措并举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中国民政 

 

 
 

  在安庆市一加亿综合医养中心,89岁的陈新民爷爷曾因颈椎术后截瘫卧床,入住中心后经过半年的专业护理和康复训练,如今已能坐轮椅活动;在芜湖市儿童福利院教室,孤独症儿童小全(化名)在周老师指导下完成绘画作品,师生俩开心地击掌庆祝;在合肥市蜀山区丁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心愿树”上悬挂着标注困难家庭微心愿的粉色心形卡片,社区志愿者通过走访收集需求并形成清单,再由爱心人士接单完成……这些温暖的场景,是安徽民政事业发展的缩影。

  近5年来,安徽省聚焦“一老一小”、困难群体和基层治理,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截至2024年底,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突破70%,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成150家;慈善组织增至442家,募集款物超百亿元。从嵌入式养老到留守儿童关爱,再到慈善力量赋能,安徽省通过制度创新织密保障网络、资源整合打破服务壁垒、数字赋能提升响应精度,构建起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良性互动的民生保障新格局。

 

 

制度引领

激发养老活力

 

  在安庆市一加亿综合医养中心活动室内,89岁的陈新民爷爷正在下棋,见记者走过来,他亲切地拉住记者的手,说:“这里的护工特别细心且有耐心,把我照顾得很好,我和他们相处得像一家人。”陈爷爷因颈椎术后截瘫卧床,2023年12月入住一加亿综合医养中心。经过特别护理和半年的康复,陈爷爷能够坐起来,平时可以坐着轮椅活动。

  安庆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先后出台《城区2017―2020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案》、《居家和社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等政策文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2023年,安庆市政府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补助办法》,探索形成了具有安庆特色的“养老奖补九条”。修订《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支持公办机构对外开放,提升床位使用效率。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总面积达18.3万平方米,共建成县、乡(镇)、村(居)三级养老服务中心(站)1441个。

 
  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沙墩村“共享女儿”志愿服务队与村幸福院举办端午包粽子活动,关爱高龄独居老人。

  “女儿们又来看我了,还买了很多水果呢。”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沙墩村八旬老人奚居武,一见到记者就急切地分享心底的喜悦。奚居武老人口中的“女儿们”其实与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而是村里“共享女儿”项目计划的志愿者。该计划鼓励村中低龄留守妇女结对帮扶独居老年人,志愿者积累的服务时长可兑换米、面、油、卫生纸等生活物资。

  沙墩村这一创新实践正是芜湖市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芜湖市认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市人大常委会颁布《芜湖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从立法层面夯实居家养老服务;市政府先后出台养老服务政策文件5个,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文件15个。2024年,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22条养老服务发展扶持政策举措,从土地、财政、税费、金融、人才等方面支持养老服务发展,养老服务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同时,推进农村敬老院运营村级养老服务站点,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初步形成“机构+站点+居家”的立体式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此外,作为长三角养老区域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芜湖市有9家养老机构入选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提供床位数2499张。

  从地方到省级,安徽省通过强化制度创新、健全政策保障、创新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养老服务发展之路。在制度创新方面,安徽省养老服务领域实现“三个突破”:2018年起连续实施三轮养老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养、城乡、长三角“四个一体化”发展路径;2022年9月颁布实施《安徽省养老服务条例》,以法治化手段明确政府、市场、家庭三方责任,推动养老服务从“补缺型”向“普惠型”跨越;在16项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基础上,创新扩容形成20项省级清单,建立起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框架。这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全国养老服务改革提供了“安徽样本”。在政策体系构建方面,安徽省紧扣时代脉搏精准施策。省政府相继出台《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通过“事业+产业”双轮驱动,既夯实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网,又培育银发经济新动能。针对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省民政厅创新推出“1+2”政策组合拳:以《关于加强和提升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为统领,配套《农村幸福院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系统推进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改革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敬老院的运营管理,在保障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基础上有序向社会老年人开放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设施利用率。在实践创新方面,安徽省注重示范引领与区域协同。通过争取中央福彩公益金1000万元,支持金寨县、望江县开展首批国家级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智慧养老等新模式。

 

开门办院

纳千爱润童心

 

  在芜湖市儿童福利院的教室里,患有孤独症的小全(化名)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又完成了一幅画作,小全和周老师都非常开心,两人击掌庆祝。今年9岁的小全原本由父亲陈先生独自照顾,因父亲无法外出工作,这个家庭长期陷入经济困境。得知社区宣传的“童享蓝天”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项目后,陈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孩子送到福利院。经过半年多的专业托养康复,小全在周老师精心设计的绘画课程中逐渐学会表达情感。“现在孩子得到专业康复,我也能重新工作,这份安心让我们家看到了希望。”陈先生感慨道。

 
  参与“童享蓝天”项目的困境儿童来到芜湖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康复,老师正在为孩子进行手指精细训练。

  小全的变化并非个例,类似的康复案例不时在福利院发生。2024年3月起,芜湖市儿童福利院创新推行开门办院,依托“童享蓝天”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项目,为社会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提供托养、康复、特教等服务。家长可按需选择日托、周托、月托,康复期间的食宿费用均由项目承担。同时,每月开展家长康复技能培训,提升家长监护和家庭康复能力。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接收18名社会残疾困境儿童,有效缓解了困难家庭的经济压力与照护负担。

  近年来,芜湖市不断完善儿童福利保障:2019年至2024年,机构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4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850元;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0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450元。实施孤儿助学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已累计发放助学资金427.2万元。同时,依托市儿童福利院打造集养育、康复、特教、治疗和社会工作为一体的区域儿童福利指导中心,主动“走出去”指导全市基层儿童福利工作,累计走访380个村(社区)的599名困境儿童。推动市儿童福利院“开门办院”,将“蓝天使志愿服务队”入户走访、“童享蓝天”康复项目列入市级财政预算。

  芜湖儿童福利创新是安徽的一个缩影。近5年,安徽省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养治康教安+社会工作”一体化服务能力,全省22家儿童福利机构承担集中养育孤弃儿童职能,其中17家机构纳入残联定点康复机构。合肥、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探索类家庭养育模式,惠及400余名孤残儿童。安庆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依托院内康复特教资源设立龙山特教学校;蚌埠市儿童福利院依托专技人才成立“成蝶工作室”,将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向社会困境残疾儿童家庭拓展。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实现3.6万余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应保尽保。建立并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不低于每人每月1654元和每人每月1213元。推动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2019年以来累计救助孤儿2100余人次。

 

行业协会商会

聚合力促发展

 

  人勤春来早。走进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芯电子”),透过整洁、明亮的无尘恒温车间的窗玻璃,记者看到几名身穿蓝色防静电工作服的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在测试生产线上忙碌。

  “从一块原料起步,到最后的检验入库,整个封装过程需要经过晶圆制备、氧化、光刻、刻蚀、互联、测试等十几道工序。”安芯电子董事长汪良恩说,“我选择回池州市创办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因为池州市政府政策扶持和半导体行业协会搭建的良好发展环境。”

  池州市半导体行业协会创新招商模式成效明显。协会协助池州市政府赴日本韩国开展招商活动,拜访55家商协会、半导体企业,促成5个总投资约23.2亿元项目签约。引进25个省外亿元以上项目,集聚半导体核心企业25家及上下游企业95家。同时,强化产业协同,协助安芯电子对接奇瑞、江淮等车企供应链,助力高芯众科进入京东方供应商体系;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为23家半导体企业兑现奖补资金1860万元。

  池州市委、市政府创新“专班+商协会”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八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实施意见》,成立八大新兴产业集群专班,市委主要负责人任总群长,每个集群专班均由“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和市委常委任群长,各专班指定专人协助组建商协会,每个产业至少成立一家。各专班赴长三角和新兴产业发达地区商协会和会员企业学习先进经验,建立定期调度、监测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商协会组建发展。截至2024年底,池州市已组建行业商协会150家,带动会员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224人,社会组织实施乡村振兴项目51个,投入资金1423余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池州市的创新实践正是安徽省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的典型范例。近年来,安徽省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关于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三地一区”建设和“双招双引”中作用的意见》,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在融入和服务新时代中,不断彰显自身价值。2023年8月起,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采取动态管理、滚动管理、批次推进办法,确定28家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为第一批重点推进单位。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依法登记行业协会商会3773家,其中十大新兴产业领域商协会120余家、异地商会274家,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门类、各个层次的行业协会商会体系基本形成。

 

社区慈善

微光成炬映江淮

 

  在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丁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一棵特别的“心愿树”,树上挂满粉红色的心形卡片,写着“希望收到春天的新衣服,上衣160码、鞋子37码”、“希望有人来打扫卫生”、“家中厕所里的瓷砖碎了,希望有人来帮忙更换”等心愿,已完成的心愿会在卡片上备注“已完成”三个字。

  这棵“心愿树”是社区为举办慈善活动而设立,实施流程为:社区定期收集困难家庭的名单,志愿者根据名单定期走访收集需求,形成心愿清单,由符合要求的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接单。

  除丁香社区外,这样的社区慈善创新在合肥已到处可见。如,瑶海区大兴镇兴集社区依托慈善综合体联动医疗机构开展中老年义诊;庐阳区双岗街道“锦瑟年华”大学生志愿队利用专业知识为独居老年人改造智能家居;包河区包公街道炳辉社区推出助老扶困公益创投矩阵等。近年来,合肥市先后出台《合肥市“四善一体”社区慈善建设实施意见》、《合肥市慈善服务综合体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推动“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项目+社区慈善类组织+社区慈善人才”的社区慈善服务综合体建设,形成独具合肥特色的“四善一体”社区慈善建设新模式。截至2024年底,合肥市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345支,筹集资金2723万元,成立社区慈善类组织110家,打造社区慈善项目744个,培养社区慈善劝募员1575名,打造社区慈善服务综合体248家。

  合肥市的创新实践正是安徽省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反映。近年来,安徽省先后出台《善行安徽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建设社区公益慈善发展新生态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关于依托省外安徽商会等建立慈善工作联络站引导省外慈善力量积极参与安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指引,为推动慈善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各类慈善组织442家,累计募集款物104亿元;组织开展“安徽慈善奖”评选和发布,连续三年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累计募集资金超2.4亿元。大力推进福彩体制机制改革,累计销售福利彩票353亿元,筹集公益金109亿元,有力支持了全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民政人才

夯实发展基础

 

  在安庆市四照园街怡人堂养老院里,老人们提到许佳怡就赞不绝口:“这小姑娘讨人喜欢,还特别细心”。老人们口中的“开心果”许佳怡,是安庆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她在实习期间充分展现专业优势:运用智能养老设备为老年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创新设计认知训练手指操等,实习期间即被养老院提前签约录用。

  今年36岁的李娜是安庆市殡葬管理所遗体防腐整容师。从事遗体防腐整容工作以来,8年间她始终以专业技艺为逝者整理遗容,通过细致的清洁、整容与化妆,尽力还原逝者生前样貌,让每位逝者都能以体面的姿态与亲人作最后告别。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她先后荣获第十一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遗体防腐整容师赛项职工组市级赛、省级赛、全国赛个人一等奖,并获“安庆市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金牌职工”、“安徽省技术能手”及“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许佳怡和李娜的实践经历,折射出安庆市民政人才培育的成效。近年来,安庆市印发《安庆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补助办法》,支持养老机构聘用专业人才,并建立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引进养老、护理型专业人才,且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获得3000元/人一次性入职补贴;养老机构配备社工师、康复师、营养师、药剂师等岗位并与持证人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同样可获得3000元/人一次性入职补贴。值得注意的是,安庆市殡葬管理所2024年8月获批安徽省首家殡葬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可开展“殡仪服务员”、“遗体防腐整容师”、“遗体火化师”和“公墓管理员”四个职业工种的技能等级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安庆市殡葬人才培养工作的认可。

  近年来,安徽省通过组织推动,凝聚民政人才工作合力。组织召开全省民政人才工作会议,明确工作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省民政厅联合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部门制定印发《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政策》,提出到2025年新增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10个以上,毕业生年均超3000人;探索增设养老护理职称评审专业,对新入职一线护理岗的高校毕业生发放1万元至2.5万元不等的入职补助。同时,省民政厅还将推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举措》,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设立安徽民政学院、安徽民政开放学院,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产学研融合”体系,为全省民政事业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助推安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记者:高亚惠
2025年4月2日 10:38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