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护理员缺口vs3亿老人需求: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冰与火”
2025年3月的一个清晨,四川遂宁安居区荒草堰村的吴秀琼老人像往常一样,早早将待洗的衣物叠好放在门口。不一会儿,护理员小王如约而至,麻利地整理衣物、擦拭家具,还不忘陪老人聊聊家常。对这位72岁的独居老人来说,每周两次的“上门服务”不仅解决了生活难题,更成了她每周最期待的“社交时刻”。
然而,在这份温情背后,却藏着居家养老服务行业难以言说的隐痛。据行业统计,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超500万人,专业持证人员不足15%。在山东淄博张店区,尽管政府为失能老人提供每月200-300元的上门服务补贴,但护理员陈静坦言:“每次帮老人翻身、按摩,都得重新学技术,培训成本高得吓人。”
面对居家养老的刚需,各地正尝试以创新模式破局:
在山东青岛,家庭养老床位以“医疗+养老”融合模式破解居家失能老人照护难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营结合,为失能老人提供包括康复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助餐助浴等73项服务,费用仅为机构养老的1/3。截至2025年,青岛市已签约家庭养老床位2.4万张,服务人次超100万,拉动消费超1亿元。
这一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建立精准评估体系,采用统一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将老人分为0-5级,按需匹配服务内容。二是医保长护险联动,将家庭床位纳入长护险报销范围,重度失能老人每天可获100元补贴。三是市场化可持续,通过“中央厨房+社区配送”降低人力成本,同时培育本地康养企业形成产业链。
但该模式仍面临护理员流失率超40%、农村地区服务覆盖率不足等挑战。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城市,上海以“数据互通”破除服务碎片化困境。徐汇区田林街道的“E养宝智慧管理系统”整合医疗、社区、家庭数据,为200余户老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实现异常体征“秒级响应”。崇明区港西镇则通过“1+N”网络,以镇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统筹13个村居服务站,覆盖助餐、康复、文化功能,形成农村版“15分钟银龄生活圈”。
数据显示,上海已建成459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46家长者食堂,家庭照护床位突破2000张,90%的老人享受“服务找人”而非“人找服务”。专家指出,这种“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通过技术调节与主体协同,正在向全国推广。
北京通过“北康养e家”平台实现养老服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580家养老机构、1959个助餐点资源,老年用户可一键查询周边服务并预约参观。针对居家场景,平台上线73家试点服务商,提供助浴、适老化改造等20余项服务,响应速度提升至5分钟。
该模式的突破在于:一是建立政企协同机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场地支持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则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技术深度应用,毫米波雷达、语音识别等技术实时监测老人健康,异常情况自动派单。三是实现服务生态闭环,从需求评估、服务供给到质量监管形成全链条管理。
武汉施行“家庭养老院”,通过“一键通”手机和云平台,将机构服务配送至家庭,3.3万名政府补贴老人受益。深圳实践“云端养老院”,依托智慧终端实现远程诊疗和紧急救助,86岁独居老人半年内通过平台完成12次理疗服务。山东滨州开展“原居安养”,全国首个市级全覆盖家庭养老床位项目,为1.35万户困难老人提供适老化改造和上门服务。
各地实践表明,可持续的居家养老需满足三大条件:
一是政策与市场相协同,政府需通过补贴、场地支持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培育专业人才队伍。
二是技术与人文相平衡,数字化工具提升服务效率,但需保留“邻里互助”“家庭参与”等温情元素。
三是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建立基础服务标准(如助餐、保洁),同时开发夜间助浴、临终关怀等细分场景。
正如清华大学张成岗教授提出的TPOE框架(技术-过程-组织-环境),智慧养老的成功依赖于技术适配、主体协同与制度环境的动态调适。未来,随着长期护理险普及、适老化产品创新,居家养老有望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型,真正实现“没有围墙的温暖港湾”。
居家养老服务推进到现在,目前面临着4大困局:
在居家养老领域,政府补贴如同"吊命针",却难以激活市场内生动力。以北京某区为例,2024年居家养老财政支出上亿元,其中82%用于硬件改造和基础服务补贴,但服务运营经费占比不足15%。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
一是服务碎片化。上海浦东新区调研显示,政府购买服务覆盖的失能老人仅占实际需求的7.3%,且多集中在助餐、助浴等基础项目,专业护理服务覆盖率不足5%。
二是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山东某连锁养老企业负责人透露,运营一个2000户规模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每年需投入380万元,但政府补贴仅能覆盖45%的人力成本,剩余资金缺口需靠借贷填补。
三是社会资本观望。中健联养老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居家养老领域社会资本投资额同比下降28%,90%的资本流向高端养老社区,居家领域仅占7%。
我国养老护理行业正面临"数量荒"与"质量荒"的双重危机:
民政部统计显示,全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不到百万人,与500万的实际需求形成巨大鸿沟。在四川遂宁,护理员月薪普遍低于3000元,导致行业年流失率高达43%。
数量缺口巨大,质量“缺口”也亟待弥补。在南方某养老机构暗访发现,82%的护理员未接受过系统培训,部分人员甚至不会正确使用助行器。
从养老护理员自身角度来看,他们自身也面临着强烈的职业困境。北京某三甲医院康复科护士长转型居家护理后坦言:"同职称待遇相差30%,社会地位更不可同日而语。"这种职业认知偏差,使得每年护理专业毕业生转行率超过60%。
3.服务链: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撕裂之痛
居家养老服务陷入"大而全"与"小而美"的悖论:
一是标准缺失。中国老龄协会调研发现,全国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尚未建立,不同机构提供的助浴服务存在11项流程差异,夜间陪护响应时间从30分钟到2小时不等。
二是供需错配。上海杨浦区调研显示,老年人实际需求中仅38%可通过现有服务满足,如认知症照护、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5%。而适老化改造中,82%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失智老人的防走失设计。
三是存在质量监管盲区。一些媒体暗访发现,部分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降低成本,使用未消毒的理疗器械,甚至出现"假上门"现象——护理员仅停留10分钟即刷卡走人,服务记录却显示完成2小时服务。
政策设计与落地执行间存在显著落差:
一是立法滞后。我国尚未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现行政策多停留在"指导意见"层面。如长期护理险试点已覆盖49个城市,但待遇支付标准不统一,青岛每月最高支付1800元,而长沙仅800元。
二是权责不清。武汉某社区医养结合项目因医保报销政策调整陷入停摆,暴露出卫健、民政、医保三部门协同机制缺失。更复杂的是,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中,住建部门要求适老化改造验收标准,但民政部门的服务补贴政策尚未与之衔接。
三是区域失衡。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居家养老服务财政投入是西部的2.3倍,但西部农村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增长率达17%,远超东部地区的9%。
1.资金层面,构建“保险+补贴+基金”多元池
全面推广长期护理险,参考日本模式,将失能老人护理费用纳入社保,政府补贴60%、个人承担40%,减轻家庭负担。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连锁化运营的居家养老企业,按服务人次给予奖励,鼓励规模化发展。
2.人才层面,打造“职业教育+职业尊严”双通道
推动职业院校与养老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实习期间即获基础工资,毕业后优先录用。建立护理员技能等级认证制度,每提升一级薪资上调10%-15%,并纳入“五一劳动奖章”评选范围。
3.服务层面,用技术赋能精准匹配
开发“养老AI管家”,通过语音识别、毫米波雷达等技术,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并自动派单,响应速度提升至5分钟。推行“时间银行”,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服务时长可兑换未来同等服务,形成互助养老生态。
4.监管层面,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治”双轮驱动
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服务质量不达标的企业,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限制参与政府项目竞标。推动“物业+养老”融合,允许物业企业申请养老服务资质,利用既有社区资源开展助餐、助洁等基础服务,降低运营成本。
在浙江杭州西湖区,89岁的魏定芳老人通过智能床垫实时监测健康数据,遇到紧急情况社区医生5分钟内上门——这或许就是未来居家养老的理想模样。但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政策制定者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企业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社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共识。
正如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教授所言:“居家养老不是简单的服务递送,而是社会治理的延伸。”当每个社区都能织密“家门口的幸福网”,当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合理回报,居家养老才能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温暖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