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歡迎訪問中國國際養老院院長協會網站!  

从“扩大试点”到“加快建立” 长护险织牢民生保障网

中国国际养老院院长协会    养老新闻资讯    从“扩大试点”到“加快建立” 长护险织牢民生保障网

 

中国老龄 

 

 
被称为我国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下称“长护险”)已经连续五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21年至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长护险,其中今年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从“扩大试点”到“加快建立”,长护险已经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托底民生保障的重要金融工具。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长护险从局部试点迈向全国推广,在帮助失能、失智等人员照护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长护险探索发展的过程中,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护理供给不足等挑战也逐渐出现。
超1.8亿人参保
自2016年启动试点以来,长护险已在全国49个城市稳步推进,阶段目标基本实现。截至2024年底,全国超过1.8亿人参保长护险,累计超过260万人享受护理待遇。
作为长护险参与机构之一,平安产险已在8省18个区县承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服务覆盖参保群众超3000万人,累计支付护理待遇超2.7亿元,并不断探索丰富长护险服务。
据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陕西汉中,该公司探索增加了助浴特色护理服务项目、辅具租赁服务等,努力让重度失能人员享受专业护理服务;在江苏无锡,创立失能巡查“地域+时间”巡查模式,以乡镇为地域单位,每季度对历史同期季度完成评估的失能人员进行巡查,巡查后按高、中、低风险对失能人员分类进行差异化复评。
推动长护险更好发展
有机构预计,2030年我国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口将增至1亿人,这背后有着巨大的保障和护理供给缺口。而上海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长护险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的难点、堵点也不断出现。例如,制度碎片化、地区差异化、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筹资机制难持续、护理供给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长护险发挥更大效用。
“可以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ESG办公室)主任周燕芳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全国性的制度框架,为长护险的实施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和规范,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长护险相关表述的改变,体现了制度探索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告诉记者,这标志着长护险从地方试点经验积累转向国家顶层设计的系统性落地,为应对老龄化提供制度保障。
龙格表示,长护险制度建设的政策框架需要完善,如筹资、评估、服务标准等,有利于为商业保险和社会资本参与长护险奠定基础,推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加速落地将缓解家庭照护负担,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并释放养老产业潜力,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长护险托起"夕阳暖"

给失能人员家庭一份温暖守护
在杭州上城区南星街道一老小区里,70 岁陈阿婆与阿尔兹海默症抗争多年,老伴独自照料。今年 1 月,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落地,护理员张冬梅定期上门服务,让这个失能家庭重燃希望。

 

 

政策破冰,织密民生保障网
2025年1月1日起,杭州全市域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南星街道联合辖区内各社区的网格员、残联工作人员及第三方机构易得康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比对、入户排查等方式,精准锁定服务群体。
服务创新,构建温暖闭环
复兴街社区工作人员教老人用手机申请浙里办APP服务。街道民生保障负责人称,专家组入户评估时建健康档案,依失能等级定制41项服务。针对老人抵触心理,街道以“渐进式陪伴”化解,让服务对象从抗拒变期待 。
守护尊严,让爱双向流动
政策实施后,让不少选择居家服务的失能者受益。家庭照顾者每月能有35小时“喘息时间”,照顾者焦虑指数下降,失能老人身体机能改善,这在社区产生涟漪效应,吸引更多家庭主动咨询政策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失能家庭保有生活的希望,也折射出城市文明治理的温度。在南星街道,长护险已超越政策本身,成为重构社区养老生态的支点,为老龄化社会写下充满人文关怀的解题思路。

 

来源:上海证券报、新华影像

2025年4月2日 12:2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