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下的老年群体:AI时代如何避免被边缘化?
导读
一是物理层排斥。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指纹磨损、虹膜浑浊、皱纹增多,面部特征容易发生变形等生理特征变化,常导致身份认证失败。现有AI模型训练数据多基于青年群体,老年生物特征样本不足。部分老年人存在视力、听力等身体机能方面的问题,在进行人脸识别认证操作时容易失败。语音交互中的方言识别率不足,也导致部分老年人与AI客服进行沟通时难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二是认知层排斥。生成式AI依赖自然语言指令,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老年人常使用模糊表达。生成内容相对冗长或包含专业术语,老年人需自行删减或追问细化,但缺乏操作技巧,这对部分老年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更重要的是,算法推荐会导致老年人的“数字迷失”。AI时代网络环境的复杂程度日益提升,大量的虚假新闻、诈骗信息、广告等内容充斥着整个互联网,导致老年人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实性。这不仅限制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也影响了他们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
三是制度层排斥。随着公共服务的日益AI化,线下服务逐渐削减,若缺乏适老化政策的弥补和制衡,“技术赋能”很可能异化为“技术弃老”。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三甲医院窗口中,85%被自助机所取代,而超出60%的老人却不会使用扫码挂号技术。当前金融机构普遍推行的智能化、数字化金融服务,与老年人的传统使用习惯大相径庭,也让老年群体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技术适老是推动老年人融入AI时代的关键一环。软件绿色联盟发布《移动终端适老化评测标准》,推动针对老年群体的服务从“智能”到“智适”。小米手机的“银发模式”,通过跳出单一感官优化的传统思路,根据“触感锚定操作安全”“语音弥合表达鸿沟”“视觉重建信息秩序”的三维融合,重构老年人数字生存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抖音的算法包容性改造推出了“长辈模式”,对原抖音APP的繁多功能进行了精简和优化。通过缩减大部分冗长功能,简化了页面结构,降低了老年用户的学习成本。
智能监护和数字陪伴在打造适老AI体系中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有行动障碍或发生跌倒事故风险较大的老年人而言,通过穿戴智能设备等产品和技术,可以降低老人跌倒伤害的风险。当老年人无人看护时,智能设备可自动监测到报警需求,进而帮助拨通紧急救助。在强调情绪价值的当下,数字陪伴成为AI时代的热门话题。
代际协同也在适老化社会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可通过全民参与的“反哺工程”,助力老年人融入AI时代。上海曹杨新村街道率先启动“数字伙伴随身陪”场景建设工作,通过一对一答疑帮办、面对面贴心指导,携手“家门口的会客厅”、社区共建单位资源等举措,弥合数字服务“使用沟”、数字技能“知识沟”、数字产品“接入沟”。家庭支持更是尤为重要,比如,孙辈为祖辈精心制作和细致讲解AI使用手册,能显著提升老年人对AI产品的使用意愿。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们可从技术设计伦理、政策制度兜底、社会协调构建、重塑人文关怀四个方面来共同帮助老年人融入AI时代。一是在技术设计伦理的层面,企业可以开发“银发测试员”岗位,强制适老化标准,打造包容性交互设计;二是在政策制度兜底的层面,政府设立“AI适老化改造补贴基金”,规定公共服务必须保留线下渠道,保证服务双轨制;三是在社会协同构建的层面,引入科技公司参与社区数字基建,组织社区志愿者以及家庭成员进行适老化培训。同时,激活老年群体内生力量,培训老年人对AI产品的接受度和使用熟练度,推动社会资源向老年群体倾斜;四是在重塑人文关怀的层面,要避免将技术能力等同于社会价值,尊重老年人非数字化生活方式的选择权,弘扬“数字包容”的理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技术发展不应以牺牲弱势群体为代价”的广泛共识。
当年轻人享受着算法推送的精准服务时,老年群体却在智能门锁前茫然无措;当元宇宙重构人类社交时,无数白发身影正被困在“扫码时代”的孤岛。在21世纪的今天,技术的进化史不应成为弱势群体的淘汰史。我们在高度重视技术效率目标的同时,也要赋予技术以人文关怀的温度。真正伟大的技术革命,从不是冰冷算力对脆弱肉身的碾压,而是用创新光芒照亮每个生命褶皱的温暖征程。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
文章作者:杨飞龙(系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党委副书记)